导读

深港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已在前海形成,注册税务会计师等10多类香港专业人士可前来执业。此外,前海构建了深港人才工作联盟,与香港建筑师、测量师、规划师等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两地人才间的交流。

 

港人北上深圳从业,已经成为前海的一道风景线。

据前海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港籍从业人员达到1347人,对比2015年的479人,增长了1.8倍。

快速增长的背后,有政策与制度的助推作用。2016年,前海出台多项推动港籍专业人士在前海合作区执业的政策。通过资格认定、合伙联营等特殊机制安排,引进了律师、注册税务师、会计师、房屋经理、调解员、仲裁员、建筑工程师等领域的专业人士。

制度创新带来企业和人才的活力释放,港人港企已逐渐成为前海近几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支柱力量。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前海无疑提供了一个深港合作的样本。今年4月,在深圳的一场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指出,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前海先行先试的政策落地了,下一步应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为港企拓展政策空间

中山大学今年的一份第三方独立评估显示,在制度创新方面,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与上海自贸区同属第一方阵。

自2015年挂牌成立以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推出253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的75项,在广东省复制推广37项,占全省的56%。国务院最新发布复制推广的19项改革创新举措中,有6项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首创。

作为邻近香港的自贸区,前海近年来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惠港政策。目前,与香港相关的政策达到了118条,实现了在金融创新、法治环境、企业审批、口岸通关、检验检疫、人才发展等领域的全覆盖。

2016年,前海合作区内港资企业的减税额达到7.21亿元,对比2015年的1.89亿元,增长了2.8倍。

前海合作区在全国首创“港企直通车”服务模式,依托前海e站通服务中心,为港资企业入驻提供“一门式、一站式”服务。

6月28日,前海管理局企业服务处主管张眉清向媒体介绍,外商投资企业准入和开业登记实现了一张表格,一套材料,一口受理,多证齐发,港资企业准入和经营许可的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0多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

前海还在力图解决与香港的法治环境融合问题。在特定条件下,前海法院审理的民商事案件可适用香港法进行裁判。2016年10月,前海法院主审一宗涉港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各方当事人在涉案融资租赁协议中约定适用香港法,这也成为首宗适用香港法裁判的案件。

此外,前海支持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在内地发展,并首创了“港籍调解”与“港籍陪审”制度。

武汉大学的一份评估报告认为,前海司法创新工作中的法律查明机制、域外法律适用、涉外涉港澳台案件送达机制和港籍陪审员制度等四项创新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领先。

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已形成

对于深港合作而言,除了企业层面,如何促进双方人才的顺畅流动,是两地政经界人士尤为重视的议题。

2016年7月,香港专业界别代表人士访问深圳,该访问团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香港专业人才如何更好地到深圳执业?

前海或许能提供一个直接的答案。据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港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已在前海形成,注册税务师、会计师等十多类香港专业人士可前来执业。此外,前海构建了深港人才工作联盟,与香港建筑师、测量师、规划师等行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两地人才间的交流。

2016年,公安部批复同意广东自贸区的16项出入境政策,前海也由此在申请“中国绿卡”、延长居留期限、办理人才签证、聘雇外籍家政服务人员等方面为港籍人才提供了诸多便利。

2016年,深圳前海通公司推出深港“互通行”卡,同时兼容深圳通和香港八达通的功能,适用于前海自贸片区内的交通、便民消费等场所。

除了减少制度障碍和提供生活便利,减免个人所得税是前海吸引高端人才的另一大利器。

香港一位政策研究人士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内地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一大劣势是高税率。同一个高端人才在深圳和香港,以税后相同收入来计,香港雇主付出的成本甚至可能比深圳低一半。

按照中国内地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每月应纳税所得额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5%。

而在前海,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缴纳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超过应纳税所得额15%的部分,由深圳市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归还。

前海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的三个批次中,前海共补贴了250名境外高端人才,其中港籍高端人才127名;补贴金额共计8441万元,其中向港籍高端人才补贴2824万元。

另据了解,2017年前海将认定第四批境外人才,预计人数达到240人,补贴将超过1亿元。